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英政府能源政策主要聚焦「廢除核能、提升綠能及天然氣」,其中引以為傲的「能源轉型」政策卻頻頻出現跳票,不僅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離岸風電風機雙雙未達標,再生能源預估目標也須延後一年才能實現。政府的努力不能完全忽視,但綠能發電投資龐大,效益卻明顯不足,減碳成效也在全球後段班,且綠電經營弊案頻傳。綠能乃世界趨勢,沒有人會反對,但若與黑金掛勾,我們還能稱其為「乾淨的能源」嗎?綠能蟑螂橫行,恐成危害台灣推行再生能源的罪魁禍首,這才是人民憂慮所在。
除了電價驚驚漲,「缺電說」更是從未停止,總統蔡英文執政8年,台灣經歷4次大停電,期間小型跳電停電事故頻頻,過去台電與經濟部常以「動物誤觸」為由,說明原因而被譏笑,然而,供電吃緊一事,就連護國神山台積電也著急,更有學者表示,台灣供電不穩,產業出走恐成常態。
針對此次電價大漲,「穩定台電財務」為經濟部考量因素之一。台電過去近三年衝第一線扮演「消波塊」,吸收物價成本抵擋通膨海嘯,卻因此面臨鉅額虧損,政府用盡全力救台電,但無論是增資、政府補助,抑或調漲民生電價,都是納稅人的辛苦錢,加劇人民心中的不平衡。
過往在面臨電價上漲時,各產業、企業、商家將背負的電價成本壓力,轉嫁至消費價格的案例數不勝數,PPI(生產物價指數)、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雙雙上升,民眾永遠是「最大苦主」,不僅遭逢民生電價上漲的直接性衝擊,更需長期承受間接性的物價壓力,等同雙重打擊。
小英政府選在這個時間點調漲電價,罵聲一片,遭批「選後不演、劫貧濟富」,且「低薪」問題是社會長期的痛,台灣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有這樣一個顯著的傷口,論起房價的時候會被「戳一下」,提及物價時也會被「戳一下」,現在就連電價也沒有想要放過這個傷。乍看之下,每個月民生用電增加的金額不大,年年累積下來卻也不容小覷,更不用說反映在物價上的壓力根本無從計算,這樣的「物價消波塊」真的算是擋好擋滿嗎?
再者,台電去年大虧千億以上,在10月時同樣迫切需要調漲電價時,卻宣告不漲,這個壓力鍋巧合的一路延到總統大選選後炸鍋,民眾感受上一定會不好,且2023年台灣實質總薪資-1.04%,為7年來首見負成長,也難怪引發的民怨與爭議非同小可。
一次電價調漲,眾多爭議政策牽扯其中,蔡政府一著不慎,落得滿盤皆輸,電價調漲必然有其合理性,但配套不夠、韌性不足,立場更是站不住腳,再怎麼樣以執政黨的語言安撫民心都像在隔靴搔癢。
更多「電價全面調漲」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