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降溫你敢信?專家揭「民眾認知物價居高」的真正原因

▲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71%,學者樂觀看待通膨率在今(2024)年第一季就降至2%以下,但民眾實際感受到的物價壓力仍高。(圖/擷取自Pixabay)
▲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71%,學者樂觀看待通膨率在今(2024)年第一季就降至2%以下,但民眾實際感受到的物價壓力仍高。(圖/擷取自Pixabay)

記者鄭妤安/台北報導

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71%,外界關切今年通膨率是否有望降至2%警戒線以下,對此,學者表示,主計總處公布的通膨數字常與民眾實際感受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他樂觀看待通膨率在今(2024)年第一季就降至2%以下,但民眾實際感受到的壓力仍高,只是不會變得更嚴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行政院主計總處今日公布去(2023)年12月物價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雖較11月回落,但由於外食費仍居於高點,年增率仍高達2.71%。不僅如此,去年全年CPI年增2.5%,為近15年次高,且已連續二年超過2%通膨警戒線。外界憂慮,2%、3%的通膨率是否真會成為台灣未來經濟的新常態?

台灣經濟研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推估,今年第一季有望看到通膨率低於2%警戒線,原因在於CPI是以年增率的概念作為基礎,去年基期相對較高,加上近期原物料價格趨緩,大家關心的「紅海危機」,目前看起來好像也沒有顯著推升油價,因此樂觀看待今年通膨在數字上的表現。

不過,主計總處公布的通膨數字常與民眾實際感受不太一樣,CPI年增率下降,但民眾對物價的感受仍在高點。邱達生解釋,CPI數字畢竟是以年增率呈現,今年表現出的數字,是與去年相互比較而來,但民眾感知上仍聚焦在與其息息相關的「物價」上,拿日本舉例,日本過去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處在通貨緊縮時期,但民眾赴日旅遊時,仍認為日本物價高昂,顯示「通膨」與「物價」之間的差異。民眾認知的物價上漲,具累積性,不見得是與去年做比較,感受到的壓力可能是2年、5年、10年累積而來。

邱達生表示,簡單來說,就CPI年增率,意即通膨率數字表現上來看,他樂觀看待2024年有望降溫,但民眾實際感受到的壓力仍高,只是不會變得更嚴重。

國立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則指出,對於一般上班族及家庭而言,在消費、支出上影響最大的非外食、食物類與租金2大層面莫屬,然而,兩種類別的價格通常皆具僵固性,價格一旦上漲,要再下跌的可能性不高,因此無論CPI數字上表現如何,民眾還是會有「物價不斷上漲」的認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