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霞一家隨即住進避難所,總算遇上當時工作協助翻譯的留學生或赴日打工的學生們,聽著認識的孩子哭著形容遇上海嘯,避難時被令人驚恐的「黑色海水」追著跑。災後大家打擊都很大,她坦言,即使自己在日本生活多年,跟著學習防災知識,但真的碰上災難,「經驗啊各方面仍然不足」,別說還要一邊照顧5歲及小學5年級生的兒子們。
直到返家的路可以通行後,高霞帶著一對兒子回家,「兒子們看到平常心愛玩具都還埋在泥土裡,很是震驚。還有二樓東西跑到一樓、整個家裡亂七八糟」,讓人不知所措,連停在家裡的車子也不見了;最後「大兒子找出籃球,帶走前還到河裡沖洗一下」。她說,在311震災中失去親人的人多半「欲哭無淚」,當時甚至還帶著孩子去參加同學喪禮。
根據「岩手海嘯紀念館」數據顯示,「當時約40%的人去避難」,為何從數據上看起來避難的人不多?「因為有20%的人,當下尋找家人、或去學校接孩童等原因,沒有緊急避難」,以致災害死傷人數比想像多。高霞表示,其實日本從小教育防災訓練,應該先以保住自己生命為首要,孩童在學校都會有老師等人員引導逃難。
只見高霞沈默一晌,斷斷續續地說,其實她的好友,也是一個媽媽,在地震當下趕到孩子的學校,自己接走了3個小孩,其實反而延誤了避難先機;結果,一家四口在車上遇難,至今甚至還有一個小孩遺體沒找到。她若有所思地說,「但⋯⋯這的確是人性,畢竟媽媽怎麼樣都先想到要保護孩子」。
日本政府災後,曾透過分析地震時手機定位、汽車導航、社群媒體與氣象資訊等大數據,發現「死亡的V型軌跡」。紀錄人們的移動軌跡,在災害發生當下停滯,接著朝內陸奔逃以躲避海嘯,沒想到隨後卻有一些人「明知有海嘯危險,卻往沿海地區移動」;研究結果發現,最後被海嘯掩沒的人數,其實比一開始地震發生當下,位於沿海區域的人數還要多。
為什麼?因為多數人不顧自己安危,決定趕回家中拯救親人;另外,像是交通癱瘓,即使開著車也無法快速逃離;甚至從數據看出,人們只躲進不夠高、不夠堅固的疏散地,忘了必須逃往更高處。事實上,光是「岩手海嘯紀念館」所在的陸前高田市,68 個指定疏散點中,就有 41 個建築物根本不夠高,大量民眾消失在原本以為夠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