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大地震重生/倖存者淚憶「黑色海嘯」追著跑 揭避難人性

▲重回日本311大地震現場,「岩手海嘯紀念館」解說員高霞正是倖存者,哽咽淚憶逃難過程,被令人驚恐的「黑色海水」追著跑,好友一家四口在車上遇難,至今還有一個小孩遺體沒找到。(圖/記者蕭涵云攝)
▲重回日本311大地震現場,「岩手海嘯紀念館」解說員高霞正是倖存者,哽咽淚憶逃難過程,被令人驚恐的「黑色海水」追著跑,好友一家四口在車上遇難,至今還有一個小孩遺體沒找到。(圖/記者蕭涵云攝)

記者蕭涵云/日本報導

重回日本311大地震現場參訪「岩手海嘯紀念館」,空氣中有種平靜與祥和,然而強勁吹來的海風,將館前淺水池激起陣陣漣漪,讓人知道站在這片開闊的土地上,獲得的平靜其實相當不容易。從中國大連嫁到日本近25年的解說員高霞,同為震災倖存者,導覽時數度哽咽,回憶起逃難當下的過程,甚至眼眶含著淚水,透露認識的孩子哭著形容避難時,被令人驚恐的「黑色海水」追著跑;好友一家四口在車上遇難,至今甚至還有一個小孩遺體沒找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1年地震當時人在公司上班,晃得很嚴重,「當時連好好站著都無法,腳得打開才有辦法平衡」。等到地震終於緩和一些,出去走在道路上,在停車場又晃得厲害,「幾乎是馬上停電、手機也都沒有訊號」。高霞雖然住在離海邊比較遠的地區,但因離河道比較近,災後試圖返家,「遠遠看就知道家裡附近都是泥濘,已經無法靠近」。

▲至今仍保留在當地的「下宿定居促進住宅」,清晰可見4樓以下被海嘯淹沒的痕跡。(圖/記者蕭涵云攝)
▲至今仍保留在當地的「下宿定居促進住宅」,清晰可見4樓以下被海嘯淹沒的痕跡。(圖/記者蕭涵云攝)
高霞一家隨即住進避難所,總算遇上當時工作協助翻譯的留學生或赴日打工的學生們,聽著認識的孩子哭著形容遇上海嘯,避難時被令人驚恐的「黑色海水」追著跑。災後大家打擊都很大,她坦言,即使自己在日本生活多年,跟著學習防災知識,但真的碰上災難,「經驗啊各方面仍然不足」,別說還要一邊照顧5歲及小學5年級生的兒子們。

直到返家的路可以通行後,高霞帶著一對兒子回家,「兒子們看到平常心愛玩具都還埋在泥土裡,很是震驚。還有二樓東西跑到一樓、整個家裡亂七八糟」,讓人不知所措,連停在家裡的車子也不見了;最後「大兒子找出籃球,帶走前還到河裡沖洗一下」。她說,在311震災中失去親人的人多半「欲哭無淚」,當時甚至還帶著孩子去參加同學喪禮。

▲「岩手海嘯紀念館」展示著沾滿泥沙的口風琴與小喇叭等樂器。(圖/記者蕭涵云攝)
▲「岩手海嘯紀念館」展示著沾滿泥沙的口風琴與小喇叭等樂器。(圖/記者蕭涵云攝)
根據「岩手海嘯紀念館」數據顯示,「當時約40%的人去避難」,為何從數據上看起來避難的人不多?「因為有20%的人,當下尋找家人、或去學校接孩童等原因,沒有緊急避難」,以致災害死傷人數比想像多。高霞表示,其實日本從小教育防災訓練,應該先以保住自己生命為首要,孩童在學校都會有老師等人員引導逃難。

只見高霞沈默一晌,斷斷續續地說,其實她的好友,也是一個媽媽,在地震當下趕到孩子的學校,自己接走了3個小孩,其實反而延誤了避難先機;結果,一家四口在車上遇難,至今甚至還有一個小孩遺體沒找到她若有所思地說,「但⋯⋯這的確是人性,畢竟媽媽怎麼樣都先想到要保護孩子」。

▲岩手海嘯紀念館希望向關心這裡的人們傳達真實情報,也是在對支持過震災的資源與人們表達感謝之意。(圖/記者蕭涵云攝)
▲岩手海嘯紀念館的存在,希望向關心這裡的人們傳達真實情報,也是在對支持過震災的資源與人們表達感謝之意。(圖/記者蕭涵云攝)
日本政府災後,曾透過分析地震時手機定位、汽車導航、社群媒體與氣象資訊等大數據,發現「死亡的V型軌跡」。紀錄人們的移動軌跡,在災害發生當下停滯,接著朝內陸奔逃以躲避海嘯,沒想到隨後卻有一些人「明知有海嘯危險,卻往沿海地區移動」;研究結果發現,最後被海嘯掩沒的人數,其實比一開始地震發生當下,位於沿海區域的人數還要多。

為什麼?因為多數人不顧自己安危,決定趕回家中拯救親人;另外,像是交通癱瘓,即使開著車也無法快速逃離;甚至從數據看出,人們只躲進不夠高、不夠堅固的疏散地,忘了必須逃往更高處。事實上,光是「岩手海嘯紀念館」所在的陸前高田市,68 個指定疏散點中,就有 41 個建築物根本不夠高,大量民眾消失在原本以為夠安全的地方。

▲身為311受災戶的高霞,即使12年過去了,一講起都還是忍不住哽咽。(圖/記者蕭涵云攝)
▲身為311受災戶的高霞,即使12年過去了,一講起都還是忍不住哽咽。(圖/記者蕭涵云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