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漫世界7/日本模式難複製 動漫工會:善用台灣特殊題材

▲ 台灣同人展現場。陳建彰攝
▲ 台灣同人展現場。陳建彰攝

何哲欣/專題報導

日本知名漫畫《HUNTER×HUNTER》自1998年開始連載,期間休刊超過10次,2018年底後又休刊迄今。作者冨樫義博今年5月24日開設推特帳號,追蹤人數不斷,媒體也爭相報導。台灣成人漫畫同人創作社團三色坊編輯Haku感嘆,「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些取日本筆名的漫畫家,其實都是台灣人。」台灣漫畫創作環境,遠遠不及日本,想急起直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國家圖書館出版的《2021年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2021年申請 ISBN 的新書中,註記「限制級」圖書有 3679 種(占比6.37%),較2020年增加 2,504 種(占比上升 3.02%)。再就「限制級」圖書來源別統計,屬於翻譯書有 2,733 種,占 所有限制級圖書的 74.29%,其中絕大部分為翻譯「漫畫書」(2,648 種)。而翻譯的漫畫書,9成以上都來自日本。

日本的動漫文化會這麼暢銷,背後自有一套運作邏輯。Haku說,以近年火紅的日本漫畫《鬼滅之刃》為例,單行本前幾集也還未引起討論,後來變成動畫、找了有「搖滾精靈」稱號的LiSA演唱主題曲《紅蓮華》,又找了藝人配戴與主角炭治郎一樣的耳飾上談話性節目,讓大家開始跟風,才變成現象級的作品。

尖端出版行銷業務部/數位行銷祖副理徐祺鈞說,日本的動漫強,是做出IP之後再賣到國外,但台灣最弱的就是文創。「就像職棒產業,大家不見得只是看棒球,周邊的飲食娛樂、啦啦隊表演,甚至球具廠商等等,都要結合成產業鏈,才有辦法變成市場,如果沒有市場,人才就是不斷外流。」

「創造市場就能帶來就業,但台灣人口數少,收入偏低,願意花在娛樂消費上的錢就這麼少,漫畫家只好跑去日本,在日本紅了再回來,沒紅之前,大家都看不到。」徐祺鈞感嘆,曾獲頒日本漫畫家協會獎「優秀賞」的鄭問,2017年心肌梗塞死亡,「他過世之前,大概也只有漫畫圈,知道他是誰、知道他多厲害,過世之後大家才知道,他的漫畫已達藝術境界。」

「政府願意投資資源培養本土漫畫是好事,但就跟培養國手一樣,能否有長遠規劃又是另一回事,他們都還有漫長人生要過,如果國手只能轉行當教練、漫畫家只能永遠靠政府補助,這樣會有吸引力嗎?」徐祺鈞說。

台北市動漫企劃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劉佳豪(狐面)說,不見得要走日本的道路才是王道,日本的漫畫界也是靠高工時與壓力勞動壓榨換來的,雖然有幾位漫畫家紅遍全球,但背後犧牲掉的人,是外界看不到的,以現在台灣的工作意識跟市場意識,不可能再複製同一套模式。

他認為,台灣要做的是,不同類型的漫畫家,自己找到可以發光發熱的舞台,雖然不可能一下子有超熱門的賣座作品,但也可以活用身邊的題材創作、慢慢累積。

Haku說,愛畫畫的人都有畫漫畫的夢,只可惜現在做這個夢的內容都不在島上,讀者現在只愛看日本漫畫,「期待大家可以漸漸了解台灣的問題,改善問題,未來有一天,愛畫畫的人都可以靠漫畫過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