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百科/遶境頭旗不可忘 表明身分確立責任歸屬

頭旗用以表明所屬廟宇與團體。(圖/記者黃彥昇攝)
頭旗用以表明所屬廟宇與團體。(圖/記者黃彥昇攝)

黃彥昇

有當過兵的人都知道,一個部隊的象徵就是軍旗,如果軍旗倒下了,通常都會發生不好的事,若部隊中有不平靜之事,也會請軍旗出來鎮壓。然而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旗子的意義非常重要,除了用以區別所屬廟宇,也用以劃分責任歸屬。
頭旗用以表明所屬廟宇與團體。(圖/記者黃彥昇攝)
頭旗用以表明所屬廟宇與團體。(圖/記者黃彥昇攝)
廟會中的旗子分為很多種,而走在每一隻隊伍最前方的稱為頭旗,用以昭示頭旗後的隊伍與陣頭屬於哪間廟、哪個陣頭、哪個神明會。按照台灣民間信仰的不成文慣例,一間廟宇之下的軒社、陣頭、神明會,都可以擁有自己的頭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保庇NOW也有自己的旗幟。(圖/記者黃彥昇攝)
保庇NOW也有自己的旗幟。(圖/記者黃彥昇攝)
頭旗就像大型運動會開幕式中的參賽隊伍旗幟,以奧運為例,每一國的參賽隊伍前都會有一位掌旗官,負責該國的進場旗幟,而在旗幟後的運動員就代表了那個國家,這個邏輯放到廟會之中是完全通用的。

有習慣看廟會的朋友一定知道,遶境的隊伍都很長,除了主辦廟宇以及廟宇下的軒社、平常交陪的友好廟宇、前來贊境的廟宇、信眾組織的神明會,都在這個隊伍之中,很常看見主辦廟宇單是要詳細列出參加的所有單位名單就會用到好幾張A4紙,實際遶境時只會更加複雜。

為了表明所屬團體,參加遶境的各團體都要以頭旗來表明自己身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參加的團體都能自我約束,如果不小心發生言語摩擦或更嚴重的肢體衝突,在釐清責任時第一個步驟就是先看你的頭旗,再請雙方頭人出面調解。

台灣常見的廟宇頭旗有三種形式,第一種就是之前介紹過的神明令旗,但神明令旗同時還代表神明的權威以及調動五營兵馬的權利,與頭旗還是有些許不同。

第二種是直式的「牛舌旗」,在旗子後裝上旗杆,因外型宛如牛舌故俗稱「牛舌旗」,大多由人力掌旗,但現在也越來越常看見將頭旗裝置在車上的景象。

菜刀旗<br />。(圖/保庇NOW資料圖)
菜刀旗
。(圖/保庇NOW資料圖)
第三種是橫式的「菜刀旗」,長度比「牛舌旗」長上許多,以橫式的方式呈現,在旗面上方穿過旗桿,前後各有一人以肩扛旗。時代進步之下也常看到在「菜刀旗」前後裝置有輪子的底座,用以降低人力負擔。

如果再往下細分的話,廟會中的旗幟當然不只這三種,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廟會中最常看見的就是這三種旗幟,也代表了頭旗的重要性,這對頭旗之後的信眾來說是種榮譽,同時也負起了維護廟譽以及團體名聲的重大責任。

只要是頭旗都是用以表明的歸屬,所以各廟宇、團體都十分注重自己頭旗,在旗面上都會有精緻的刺繡工藝,繡上各種吉祥圖案,廟宇的頭旗還必須請當地最有名的繡莊製作,由此可見頭旗對於一間廟宇的重要性,不只是守護傳統,也是守護自家廟宇的榮譽。(編輯:黃彥昇)

榮譽
責任歸屬
頭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